河大与郑大——读《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
去泰山旅游期间,读了张清平女士的《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青青菜的副作用。
这本书写了四部分内容:1.老河大的记忆,主要简要写河大建校到wenge前的历史青青菜的副作用。2.当年的先生。3.历史的拐点。主要讲77、78级这些踏着历史的春风入校的才子的青春校园记忆。4.77级同学散记,主要说的是同学毕业后的情景。
所以该书是一面讲“老”,老河大,老先生;一面讲“新”,青春的河大和同学的新况青青菜的副作用。
读罢却不禁联想到了郑大青青菜的副作用。我是郑大毕业的。刚工作的时,就常与一毕业于河大的女同事争论郑大好还是河大好的问题,争论的细节都忘了,昏天黑地的语言,现在想起来,也许只是沟通的桥梁而已。
后来大家也就散了青青菜的副作用。但要我现在平心而论,尤其是就中文系而言,郑大与河大,应该是有差距的。
说的更坦白一点,我根本就不喜欢郑州大学青青菜的副作用。我认为她是一个没有历史传承的学校。历史的血脉在这里没有积淀,文化的种子在这里没有发芽。所以,尤其作为文科生,这里缺少那种隐隐约约的故事,明明白白的学术传承,朦朦胧胧的爱情寓言和清清楚楚的文化动力。
我到学校的时候,郑州大学一届本科生还不过两千多人,学校面积不过800亩,但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就认识到,这是一个炒“大锅菜”的地方,一堆学生就是一锅菜,放到锅里,严格按照程序并由厨师不是特别负责人的乱炒,最后贴上标签打包卖给社会——想起来就觉得很危险青青菜的副作用。
想要获得一点有趣的历史,无非是学长,甚至是辅导老师告诉你哪哪吊死了人,哪哪有奇怪的鬼的现象,或者说:看见14号楼没有,wenge时在这里真刀真枪地发生过武斗!要么就跟你提起八9的时候学校如何把学生全部锁到寝室青青菜的副作用。
14号楼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青青菜的副作用。郑州大学是典型的dang办大学。
但郑大终于顺利通过211,进入名牌大学行列青青菜的副作用。多半归功于理工科的实力。好像mao当年就说过,搞什么大学,留一些技术学院就可以了。
所以,当我看到张清平女士描写的老河大的历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触动青青菜的副作用。
这是一个有着文化历史的学校青青菜的副作用。
河大老校区为清朝时河南省贡院所在,据书中所讲,1903年2月及1904年3月的春闱、全国会试都在河南贡院举行青青菜的副作用。这是教育旧时代的见证,随后,科举废而新学生。1901年,河南老乡袁世凯首先在山东建山东大学堂,随后的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开封创立。1912年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以预校为基础,组建成立中州大学。1927年7月,中州大学改为河南中山大学,为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改名河南大学。1942年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可以说,河南大学的历史,是河南学人开风气之先的历史,是大时代思想碰撞的历史,是河南教育人辛苦探索的历史青青菜的副作用。
这是一个有着血性的学校
《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漂泊中的河大的历史青青菜的副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青青菜的副作用。原因在此不加分析。但在漂泊中,大概更能够看清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文化根底。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我们选择了生存,而且是站着生存,所以抗战的胜利,真正洗雪了百年耻辱。
在这遍地的烽火中,河大从开封迁徙到伏牛山下的谭头小镇,于艰难竭蹶中坚持办学,壮心不已青青菜的副作用。
在谭头,应该记下王广庆校长,书中写道:“1942年,水、旱、蝗灾加之日寇的掠夺,河南大地赤地千里……许多地方连草根、树皮都被剥食净尽青青菜的副作用。王广庆校长四方奔走……使千余河大师生不致断顿。”(断顿一词,几乎使我落泪。)“日寇西侵,血洗谭头。王广庆引咎辞职。念及河大的伤亡损失,王校长老泪纵横,恸哭失声”
在谭头,应该记下那片血迹青青菜的副作用。5月12日,血色的清晨,大雨中河大师生艰难迁移,举步维艰。5月13日,血色黄昏,日寇来袭,“国军”败退,畜生们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凶残扫射,那些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师生,数人身亡,几十人被俘……
但法律系学生朱绍先、辛万灵与助教商绍汤、吴鹏青青菜的副作用,面对刺刀,与日寇搏斗,死于血泊之中……
医学院学生李识先、李先觉姐妹及化学系学生刘祖望青青菜的副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井而死……
医学院学生祖希弼在日寇追赶中纵身跳崖青青菜的副作用,死里逃生……
(既哀我中华遭此大难,又叹河大学子无愧历史青青菜的副作用。日本是一个你把它打到,它才会服气的民族,我相信血债自有血来还。)
在谭头,还应该记住那些艰苦朴素的师长,记住那些有着青春年华,青春气息的学子,记住那个历经漂泊但所藏颇丰的图书馆,记住那些青山绿水青青菜的副作用。“山路上,足蹬草鞋的山民与长衫礼帽的先生相遇。山民热情招呼,先生举起礼帽向山民点头致意。闲暇时,山民与师长把酒临风,共话桑麻……”“七七中学的课堂里,河大教师教孩子们读英语:We are chinese.We love china. Long live china.”
谭头的岁月是艰难的,但是是峥嵘的青青菜的副作用。在对河大综合考察后,1942年河大由省立改为国立。在1944年,教育部对战时搬迁大学进行综合性评价,河大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嵩山苍苍,河水泱泱,济济多士,风雨一堂,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这是一个有着历史沧桑的学校
应该说,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校,应该是河南之福,是中原的骄傲青青菜的副作用。曾经的国立五所大学之一,曾经的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这大概是河南所有高校排名最靠前的一次了),在豫籍文人,在广大师生的培养呵护下,完全可以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然而,命运注定了她的曲折哀婉(我不好用多灾多难这个词语)青青菜的副作用。引用刘学林先生的一段话: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河大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河大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次年又一次调整,河大水利系调往武汉大学,畜牧兽医系调往江西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调往华中农学院,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行政学院青青菜的副作用。事情仅过三年,河南大学再次被一分为二,院本部改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二部改名为新乡师范学院。短短4年,河南大学支离破碎,由一所声名远播的综合性大学沦落为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时也,势也,说不清,道不明,留给千千万万学子与河南人民的唯有感慨和叹息。”
俱往矣青青菜的副作用。惜乎河南教育,惜乎河南学子。
但这种沧桑,从另一方面,或许能够增加她悲剧中的崇高青青菜的副作用。
这是一个有着河南文化种子的学校
河大建校,就是豫籍学人努力探索,开风气之先的产物,在教育方面,在新文化,新教育方面,从书中看,1956年前,河大从不落后,并且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青青菜的副作用。无数豫籍名师在这里任教,从这里,又走出了一拨一拨的优秀人才。冯友兰在这里任教,范文澜在这里播撒革命种子,王实味从这里走向延安不归路,姚雪垠从这里反叛……还有曾经任教的姚从吾、刘盼遂、郭绍虞、汪敬熙、董作宾、杨延宝、赵九章、李先闻、赵连芳、涂治、侯镜如、于秀民、邓拓、白寿彝……
在这本书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介绍“当年的先生”,我发现这些先生,多是生在河南,游学于清华燕京,受教育国学大师,扎根于河南沃土青青菜的副作用。另外就是河大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
比如樊粹庭先生,河南遂平人,早年毕业与河大教育系,却成为了豫剧的改革第一人青青菜的副作用。比如嵇文甫先生,河南卫辉人,留学于苏联,任教于北大清华燕京,但大部分时间任教于河大。比如任访秋先生,早年就学于北大,北师大,后专心学术于河大,成为河大学生记忆中的一道风景。比如李嘉言先生,比如苏金伞先生……
而命运多劫的李白凤归根于河大,也体现出了河大和开封人的包容一面青青菜的副作用。这种包容,我在本书的前面也不时读到,学校坚持自己的办学思想,兼容并包,能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教员和学子,而教师遇事亦对学生宽容,爱护,甚至是保护。
没有这些因素,作为“国立”的河南大学,是不可能走出邓拓、姚雪垠、王实味这些人物的青青菜的副作用。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是有容乃大青青菜的副作用。
20世纪是漫长的青青菜的副作用。21世纪其实刚刚开始。作为河南省最好的两所学校,相比于郑大,应该说河大目前在硬件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包括政治关系和物质基础。
但是这两个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对立的青青菜的副作用。郑州大学是1956年成立的,第一任校长就是河大的嵇文甫先生。而郑州大学2000年7月10日合并的河南医科大学,其前身就是河大的医学院。更切实一点,本书中提到的李力、黄笑山夫妇,就曾在郑大任教,是我的老师,书中的那个能够背3000多首诗歌的传奇研究生“陈三千”(真名陈柏松),也是我的老师,曾经授课两个学期(跟我们猛灌《金瓶梅》,他老家是郑州金水区庙李镇的,郑州人对这个地方应该都熟悉)。还有教现代文学的张鸿生老师,好像也跟河大有莫大的渊源。等等。
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实是很多的青青菜的副作用。
现在河南学术实力不是那么靠前青青菜的副作用。但是河南的文化积淀是独一无二的。当初四川一样学术落后,张之洞主政后,学术风气渐盛,至今盎然。但愿文化的种子,在河大与郑大,多多传播。——这是一个公民的希望而已。
引用河大体育教师苏金伞同志文字来结尾吧:
像开在山凹里的小花
永远满足于:
早晨的一点露珠
午间从树叶间漏下的一滴光
晚上一场虫声不扰的梦青青菜的副作用。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喜欢青青菜的副作用。
《河南大学的青青子衿》,张清平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2月1版1次青青菜的副作用。
- 上一篇: 青青瘦身蔬果减肥胶囊
- 下一篇: 竹林青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