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多种,各有特点,能否形成统一规范的辨证模式?

古方中医网 资讯 2021-05-21 09:21:31 1170 0 中医临床

首先,要清楚理解中医人体模型的特殊性和其科学性中医临床。现代医学的人体模型是基于还原论的实体(包含细胞,蛋白质等的可观测物质)建模。而中医的人体模型是一种抽象的功能层面模型。这种模型从现代建模角度来说,包含两类变量,一类是可观测变量(observable variables),另一类是不可观测的潜变量(unobservable hidden variables),也称隐变量,符合潜变量模型的定义。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不可观测并非指无法观测或者不能观测,而是指在模型里,不强制要求可观测。中医的人体模型里面有相当多的概念都是不可观测变量,譬如脏腑,三焦等,是一种功能描述。而舌象和脉象以及病人的音容相貌等(望闻问切所得)都是可观测变量。

其次,要明白中医辨证推断在人体模型中的数理解释中医临床。中医的辨证推断是基于可观测变量对不可观测的潜变量的取值(value, state)进行推理(inference)的过程,譬如从病人的舌象等看出肾虚,肝火旺等,而这个推理过程也是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的过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中医辨证推断所使用的可观测变量是超高维变量,譬如舌象本身就是一张高清图片,有着百万级像素,即百万可观测变量。第二,和仪器检测相比,人在检测单一物理量(可观测变量,譬如体温)时存在主观性和准确度低的问题,但是在充满噪声的海量可观测变量中进行模式识别和推断,人类往往拥有远超于机器的绝对优势。第三,高维可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存在高维非线性函数关系,潜变量(腑脏,三焦等)即是功能(function)描述,也是关于可观测变量的函数(function)。任何一种尝试采取少量可观测变量对潜变量进行解释的行为都是一种粗暴近似,存在极大的误差甚至徒劳无功,譬如用物理的温度和湿度来解释中医的"寒","湿"。

再次,就是要从数理模型的角度理解中医辨证治病的过程中医临床。简单的说,中医辨证治病就是通过可观测变量推断(模式判别和推断)病人处于何种异常状态,然后使用药物对人体的状态(由潜变量描述)进行转移和控制(譬如调整腑脏阴阳)因此,中医本质治症不治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里药物的药性是基于人服用药物之后,身体状态(由潜变量描述)产生的变化来决定的,不是仅由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成分决定。而中医药物和人体之间的各种反应存在高维非线性关系,只能通过模式分析(高维非线性建模)的方式进行解释,任何一种尝试通过药物的物理化学成分去理解药性都是一种粗暴近似和徒劳无功。而中医药性就是对药物在人体内部复杂反应的一种模式识别和推断的产物,是经过大量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是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属性,任何认为中医药性中的五行元素属于药物朴素物质成分的看法都是一种还原论式的误解。

最后,要明白中医人体模型和辨证治病过程的本质和其较于西医的根本优势中医临床。中医辨证治病从本质上属于黑箱建模和黑箱状态控制,是对人体整体功能性建模和控制。之所以说是黑箱,是因为中医的辨证推断和人体内部解剖构造基本无关,更和人体的微观物质构成无关。但是,人体作为高度复杂系统,理解其微观层面包括物质组成的构造并不等于理解其宏观整体功能。人体并非是简单零件组成的机器,譬如,你无法通过某位数学家的脑细胞来直接了解他的数学思想,更无法通过少量可观测的生理变量来了解其思想。复杂系统的微观构成和其表现出来的宏观功能之间存在高维非线性关系(high dimensional nonlinea relation),这种关系只能通过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样本)进行黑箱模式建模。

反观现代西方医学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少量可观测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更多的属于低维统计学范畴,很难对人体的宏观功能进行有效建模中医临床。从数理建模的角度来说,没有潜变量的参与,很难对高维非线性关系进行有效建模和推理,而现代的模式识别模型,譬如概率图模型(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等都使用了大量的潜变量(hidden variables)。

中医的"藏象学说"源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从现代数理建模角度来看,"藏"即是"潜",即是"隐",而"象"即是"变量",即是"状态",因此"藏象"的本质和现代数理模型的"潜变量"或者"隐变量"异曲同工中医临床。​前者出现在两千多年以前,而后者也仅仅只有近几十年的历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m.cn939.com/news/2021/05/4237.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117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古方中医网_中国专业的中医门户网站

https://m.cn939.com/

统计代码 | 鲁ICP备09069968号

Powered By 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